河海大学校方非常不注重宣传自己,忽视了自己辉煌的历史。
民国时,国立河海工科大学第一任校长茅以升,河海还是宣传的,比较是小学生都听说过的人物。但是国立河海工科大学的第二任校长杨孝述是中国科普奠基人 ,河海从不宣传。
杨孝述(1889-1974)字允中。松江县人,家住叶榭镇。松江府中学堂首届毕业生,考入清华大学学习,长于数、理、化诸学科。后又考取公费,赴美留学,于民国3年(1914年)毕业于美国康乃尔大学电工系。
中华民国全国水利局在南京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杨孝述说:“我是中国人,为祖国教育事业服务,不计待遇多寡。”毅然辞去美孚洋行的高薪职务,来校担任基础课的教授。当时尚无教材课本,教师大多采用英、美书籍,用英语讲授。杨孝述自编教材,用国语讲解,深入浅出,更受学生欢迎。注重实验,经常到实验室指导。凡有质疑问难,必耐心解释。民国14年春(1925年),由教务主任出任国立河海工科大学校长。
民国18年2月,到上海担任中国科学社总干事。早在留美期间,为提倡科学,振兴中华,和好友杨杏佛、竺可祯、胡明复等发起组织中国科学社。回国后,又与任鸿隽、卢于道等努力发展社务,并取得美国退还庚子赔款的资助,在上海成立总社,创办明复科学图书馆、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任常务董事兼总经理。先后创刊《科学杂志》、《科学画报》,兼任总编辑。华罗庚的第一篇数学论文,经他推荐,发表在早期的《科学杂志》上。《科学画报》为国内第一本图文并茂的综合性科普期刊,拥有广大读者。抗战期间,又组织出版《土木工程丛书》、《电工技术丛书》等大量科技书刊。
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时期的教授郑肇经是中国水利科学研究奠基人,他的《中国水利史》专著至今还在海峡两岸的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这么伟大的人物,河海从不宣传!
郑肇经192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科,留学德国的萨克森(Sachsen)工业大学,在水工名家恩格思(H.Engels)、建筑名家马.费尔斯特(M.Foelster)教授指导下专攻水利工程与市政工程。1924年毕业,获德国国试工程师学位。留德期间曾在德累斯登(Dresden)大学工程院参与黄河丁坝试验与水工试验,为老师翻译中国水利史料,研究治黄和水工原理。回国后,任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工科大学、中央大学水工教授。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水文研究所和水利文献编纂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同济大学、华东水利学院、河海大学教授。他的著作《中国水利史》至今在大陆和台湾都在出版刊印,网上还能买得到。
你见过河海的校方提过原素欣这个人吗?
原素欣,中央大学水利系创建人,北大物理系毕业,威斯康辛大学水利专业硕士,先是中央大学任土木系水利组教授,主讲"应用水力学"、"明渠水力学"等课程。水利系成立时,他是第一任系主任。他推荐聘请了黄文熙、严恺、谢家泽、李士豪、顾兆勋等水利专业顶级教授来中央大学任教。
河海是完整继承中央大学水利系的,这段历史河海校方提过吗?
(重庆沙坪坝国立中央大学简易校舍)
1937年国难当头,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派水利系系主任原素欣和戴居正教授等先去重庆筹建中央大学校舍,以备迁校。原素欣选择了沙坪坝重庆大学旁边的空闲松林坡和柏溪为校址。分18个包工组共1700工人,昼夜赶工,竟于42天内完成了两处简易实用的校舍,为使中央大学全校师生从南京迁到重庆,于当年11月顺利开学复课。河海人怎么忘记这个在国难当头为中国保存高等教育实力立下汗马功劳的原素欣教授。可惜河海校方从来没提过!就好象中央大学水利系跟河海没关系一样。
谢家泽,1940年任中央大学工学院教授。1948年8月任上海交通大学水利系教授。河海的两大组成院系他都任教过,算铁杆校友了吧,河海校方竟然从来不宣传。
他在水资源水文学方面有较深造诣。指导编写了《中国水文图集》,撰有《1950年淮河洪水的分析》、《松花江水文特征分析》、《关于合理解决水文频率计算方法问题》等论文。
李士豪,1914年5月22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一个小康家庭,祖籍广东省梅县。
1932年秋,李士豪考入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即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土木系。1936年获学士学位后,去美国康乃尔大学研究院水利工程专业深造。1938年2月,他完成了题为《水电站的日调节问题》的论文,获硕士学位。同年6月,进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院学习数学。
1939年12月李士豪回国后,在重庆中央大学水利系任教授,主讲过水文学、河工学、卫生工程、卫生工程设计、水工设计、灌溉工程和工程数学等课程。1943年11月起,兼任水利委员会视察工程师。1944年,他考察过綦江渠化工程中的闸坝问题,还研究过黄河的洪水预报,试图引进一些新方法,改进当时黄河的洪水预报系统。1946年5月,九三学社在重庆正式成立。李士豪是它的创始人之一。1946年11月,李士豪参加了“中国民主革命同盟”。1947年春,南京学生展开了反饥饿、反内战运动,李士豪曾两次将反动当局镇压学生运动的阴谋密报该盟指定的联系人。1948年底,解放军兵临长江,为支援人民解放军顺利渡江,他把长江水文地图秘密交给了地下党组织。1949年1月,李士豪辞去了水利部的职务。在李士豪辞职的同时,中央大学的一位地下党员问他:“在老解放区大连,共产党正创办一所新型大学,很需要人,您是否愿意去?”他不顾家庭困难,表示同意。于是,在党组织的精心安排下,于1949年3月28日自南京至上海,绕道香港、朝鲜,辗转到大连,组建大连工学院(今大连理工大学)土木系和水利系。
peng0703
2017/9/22 10:54:12
河海不宣传,当年,罢课示威换来大学校门——“国立河海工科大学”(1924)
河海大学的源头是“河海工程专门学校”(1915~1924年),是中国最早的现代水利学高等学府,由当时中国最好的水利专家任教,清一色都是美国或者欧洲留学的专家学者来任教,其中有中国现代水利工程之父李仪祉先生、毕业于康奈尔大学的机电工程专家杨孝述教授、留学德国的后来成为中国水利史学创始人的郑肇经教授、还有沈祖伟、顾维精、刘梦锡、伏金门等一批教职员,多是蜚声我国科技界、水利界的名流。教材是美国英文原版教材为主,一共40多门课程,还有大量的实习,学校设有水利实验室、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非常规范。
1915年3月15日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开学典礼
(河海的民国大师,依次为:中国现代水利工程之父李仪祉,机电工程专家暨中国科普奠基人杨孝述 ,中国水利史学创始人郑肇经,中国现代桥梁工程之父茅以升 )
一切也运行良好,直到1924年,这一时期,中国兴起了一批现代大学,有国立的(例如国立北京大学、国立东南大学),有省立的(比如省立山东大学、省立四川大学等),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学生看到周围带有“大学”二字的学府一个个崛起就再也按奈不住了!
1924年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罢课示威,要求把校名改为大学,不改名称誓不上课!正巧国立东南大学工科经费紧张,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就顺水推舟,将东南大学的土木、机电等与河海合并,成立“国立河海工科大学”,隶属于中华民国全国水利局(水利部),经费由全国水利局负责筹措,著名桥梁工程专家茅以升先生任首任校长。
示威反映了民国前辈不服输、不落后、不甘被人小视的精神。1925年,中国只有21所国立大学,这些大学都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大师云集、学风优良,构成了今天我国国家重点大学、重点学科的基础。
河海工科大学于1927年并入“国立中央大学”,直到1952年被模仿苏联办学制度的红色政权从南京大学调出,这是后话了。
中华民国的官员真的对学生的诉求非常care,哪怕仅仅只是出于我们小小的虚荣心,他们都尽力满足,不怕麻烦教育部和水利部等多个政府部门。民国没有按照现在的标准做法,把闹事的人抓来批评教育、记过处分、录入档案!
echolibra
2017/9/22 13:10:23
民国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时期,学衡派儒学宗师柳诒徵先生给河海写了校歌歌词。今天的河海大学校方虽然在百年校庆时终于把这首歌定位为校歌,但是柳诒徵是谁,这首歌的歌词是什么意思,表达什么样的含义,校方有没有认真的介绍呢?
柳诒徵(1880-1956)字翼谋。江苏省丹徒人。读三江师范学堂。著名学者,历史学家、古典文学家、图书馆学家、书法家。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中国文化学的奠基人,现代儒学宗师。1914年2月,应聘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历史教授;1925年北上,先后执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女子大学和东北大学、1929年重返南京,任教中央大学(49年更名南京大学)。以柳诒征为南雍双柱之一的南京大学,是现代儒学复兴的策源地;以其为国学支柱的学衡派,成为后世新儒家的学术滥觞。
河海大学校歌(柳诒徵)
钟灵毓秀石头城,人才蒸蔚起。
河疏湖蓄水利兴,工学昌明时。
横流浩劫永断绝,拯救数兆黎。
大哉河海奔前程,毋负邦人期。
普下利物沐群生,智者惟乐水。
乘辇山行乘橇泥,祖述神禹绩。
天下有溺犹己溺,此志毋稍弛。
大哉河海奔前程,毋负邦人期。
“智者惟乐水”出自《论语》“子曰:知者乐(yào)水,仁者乐(yào)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lè),仁者寿。”。智者之乐,就像流水一样懂得变通,阅尽世间万物、悠然淡泊。
“乘辇山行乘橇泥”化用的是《史记》中描述大禹功绩的句子“山行乘辇,泥行乘撬,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以决九川,以致能成水土”。
“祖述神禹绩”是说河海人传承大禹的事业。
“天下有溺犹己溺”出自《孟子》,是说仁者对于遭受到水患灾害的人感同身受,就像自己也遭受水患一样,这是怎样的赤子之心啊,这颗心激励着人们做好水利事业报效社会,这就是民国时老河海人的精神。
作词柳诒徵是现代儒家学术大师,他的这首校歌歌词使用的是最核心的儒家元典的词句,表达了河海大学创办的初衷,也是从古至今,中华水利人的初衷!
这个,校方一定得交代清楚!
puhuawu
2017/9/22 17:18:04
伽利略曾预言:当人们能精确测算星球的运动轨迹时,却还难以描述一条小溪的流动规律。
美国Choice杂志发表的Ding的书评有这样一段话:“水文和泥沙动力学的复杂程度可用汉斯.爱因斯坦所举的例证来说明,一次他谈及:他父亲(艾尔伯特.爱因斯坦)曾有兴趣于这一领域,但经过深思之后,他还是选择了较为简单的物理学”。
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土木系水利专业(河海大学前身)校友
钱宁,著名水利泥沙专家,1922年12月4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父钱天鹤是中央研究院自然博物馆馆长,金陵大学蚕桑系主任。钱宁1939年考入重庆的中央大学土木系,高年级时选水利作为专业,1943年毕业留校攻读水利专业的研究生并兼任助教。1947年在美国依阿华大学及柏克利加州大学学流体力学及泥沙专业,在著名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之子、泥沙权威汉斯.爱因斯坦教授指导下,刻苦钻研,取得了博士学位。他们联名发表过十多篇学术论文,其中有些结论被许多国家的泥沙学者所引用,他们提出的动床泥沙模拟试验方法被称作“爱因斯坦—钱宁方法”。30岁刚刚出头的钱宁,已在美国泥沙学界崭露头角。
1947年赴美留学,可是,这位青年学者深知祖国河流泥沙问题严重,早在加州大学泥沙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时,他就暗暗立下誓愿:学成归来,用以报国。
杨建邺教授在《爱因斯坦传》的后记里追述了这样的故事:
他的姨父钱宁先生(1922-1986)在美国留学时师从爱因斯坦的长子汉斯?爱因斯坦(Hans Einstein,1904-1973),曾是小爱因斯坦最得意的研究生(钱先生留美期间在高速非均匀泥沙输运动力学方面有突出的工作)。当钱宁决定回国时,小爱因斯坦把他父亲写的一封亲笔信赠送给了钱宁,钱宁珍藏了十几年,可惜在“文革”抄家时不知所终。1973年,汉斯?爱因斯坦的夫人以老爱因斯坦的座右铭相赠,钱宁在《老爱因斯坦教授的座右铭》这一回忆文章中述及此事,照录于下:
“我在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追随小爱因斯坦教授从事河流泥沙问题的研究,前后达七年之久。他的父亲老爱因斯坦是世界驰名的物理学家。1955年我从美国归来,临行前夕,向小爱因斯坦道别,他取出他父亲手写的家书,对我说,他父亲生前给家人写信不多,特捡出一封送我留作纪念。遗憾的是这份老爱因斯坦的手迹在文化大革命动乱中失落了。
我和小爱因斯坦分手以后,即未见过面。1973年他获准和一些美国著名水利专家组团来华访问,不幸行期在即,他却因脑溢血遽尔去世。老爱因斯坦生前曾把他的一张座右铭送给他的儿子。小爱因斯坦逝世后,他的夫人复制了一份寄给我,作为对亡人的遗念。下面是这张座右铭的译文。
“每天我都无数次地提醒我自己,我的内心和外在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其他活着的和死去的人的劳动的基础上的。我必须竭尽全力,像我曾经得到和正在得到的那样,做出同样的贡献。”
寥寥数语,充分展示了一位科学家的虚怀若谷的伟大胸襟和对人类的强烈的责任感。”
汉斯.爱因斯坦(Hans Einstein)是著名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长子、爱德华.爱因斯坦的长兄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水利工程学教授。
他1936年获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科学博士学位。1938年移居美国。1947年起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副教授、教授。1959年和1960年先后获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水力学研究奖和史蒂文斯奖(最佳讨论奖)。汉斯.爱因斯坦第一个提出床沙质和冲泻质的概念,首先把阻力和泥沙运动有机地联系起来,并根据河流实测资料提出了确定沙波阻力的计算方法。爱因斯坦是把随机过程和力学分析结合起来研究推移质运动的创始人。他建立了包括推移质和悬移质在内的床沙质挟沙能力关系。他和协作者明确提出了近壁层流层的不稳定性,指出即使在光滑的周界上,近壁层流层也会受到水流紊动的直接影响。爱因斯坦的主要专著有《明渠水流的挟沙能力》,主要论文有《粗糙边壁上的水动力》、《水流综合阻力》、《河道阻力》、《冲泻质输沙率能用床沙质函数估算吗?》、《高度不均匀沙的输送》、《变态模型的相似律》和《光滑边壁上的层流附面层》等。我国著名水利泥沙专家钱宁先生师从爱因斯坦,获得博士学位,他们提出的动床泥沙模拟试验方法被称作“爱因斯坦—钱宁方法”。
(李焕(中)和李焕夫人(左))
中央大学水利工程专业毕业生李焕先生是北伐战争及抗日战争著名将领李汉魂次子。他在国内毕业后赴美求学,师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水利工程学教授汉斯.爱因斯坦。现为美国华裔科学家。
李焕回忆说:“先生(汉斯.爱因斯坦)很关心我的学习,经常邀我去他家,而老爱因斯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也时常指导我一些还未被开发的研究领域,对我日后的发展影响很大。”李焕说,由于当时自己的英文不好,汉斯.爱因斯坦的太太还在家中为李焕开“小灶”,替他纠正口语发音。
之后,李焕与汉斯.爱因斯坦合作了大量有关流体力学及水动力方面的研究,并发表数篇合作论文。李焕和钱宁都是中央大学水利专业(河海大学)校友,也是师从汉斯.爱因斯坦教授的师兄弟。
“我对中国充满感情,我想为中华民族的后代子孙留下一些可以纪念的历史。”李焕日前委托旅美华人招思虹,将一批文献资料捐赠给新开馆的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在他看来,这是将流落海外的历史摆回原位。
这批捐赠的文献资料包括李汉魂将军旧藏的北伐战争与抗日战争时期的约200张珍贵历史照片,以及李焕与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长子——美国科学家汉斯.爱因斯坦合作的论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