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北大学论坛中北论坛 → 南京高校两位宝钢特等奖得主的精彩青春
查看完整版本:南京高校两位宝钢特等奖得主的精彩青春
2017/10/7 13:53:26

2016年度宝钢教育奖评审工作会议在陕西延安举行。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经过认真推荐,全国106所高校755名师生荣获2016年度宝钢教育奖。其中:

25名学生获得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
7名教师获得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
11名教师获得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
~~~~~~~~~~~~~~
南京大学获奖总人数 11

优秀教师特等奖 0
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 1
优秀教师奖 3
优秀学生特等奖 0
优秀学生奖 7
~~~~~~~~~~~~~~~
东南大学获奖总人数 11

优秀教师特等奖 1
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 0
优秀教师奖 3
优秀学生特等奖 1
优秀学生奖 6
~~~~~~~~~~~~~~~
河海大学获奖总人数 8
----------------------
优秀教师特等奖 1
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 0
优秀教师奖 2
优秀学生特等奖 1
优秀学生奖 4




  2016年度宝钢教育奖评审结果,河海大学共有8名师生获奖,其中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顾冲时教授凭借出色的教学工作、高尚的师德和丰厚的科研成果,获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特等奖”;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苗令占以其优秀的综合素质、突出的学术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获宝钢教育奖“优秀学生特等奖”。这是近年来河海大学师生首次同获“宝钢教育奖特等奖”的殊荣。此外,理学院郑苏娟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黄明理教授获得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能源与电气学院硕士研究生陈胜、水利水电学院本科生邵雅璐、物联网工程学院本科生李如昱、商学院本科生周玉群获得宝钢教育奖“优秀学生奖”。

  宝钢教育基金设立于1990年,是宝钢集团出资设立、政府支持指导、专家咨询策划、高校积极参与的全国最具知名度的教育奖项之一,以“奖掖优秀人才,力行尊师重教,推动产学合作,支持教育发展”为宗旨,每年评选表彰一次。2016年度,全国共有7名教师获得“优秀教师特等奖”,25名学生获得“优秀学生特等奖”。2004年至今,河海大学共有148名师生获奖,3名教师获得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10名学生获得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卞风燕)








梦在远方,路在脚下——访2016年度宝钢教育奖“优秀学生特等奖”获得者苗令占

11月12日,2016年度宝钢教育奖评审结果在延安揭晓。河海大学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苗令占以其优秀的综合素质、突出的学术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成功斩获宝钢教育奖“优秀学生特等奖”。  
  苗令占告诉我们,得知这一消息时,他刚从西藏从事科研项目考察返校不久,略显疲惫的身心一下子振奋起来。他很珍视这个荣誉,觉得既是对自身、对自己长期科研努力的一种肯定,也是对自己未来学术之路的一个鞭策和激励。
  能从众多优秀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苗令占确实有他不容置疑的实力:年仅28岁的他,已经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其中被SCI收录的有19篇,EI收录1篇,申请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科技奖励2项。同时,还担任Water research、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环境科学等期刊的审稿人。之前,他还曾荣获国家奖学金,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三好学生’”。可以说,此次获得宝钢教育奖“优秀学生特等奖”,也是他多年来辛勤与汗水浇铸而成的。  
科研:坚持不懈,水滴石穿
  近年来,苗令占主要开展了纳米材料水生生物安全的科学研究,分析其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特性和生物生态效应,研究了纳米材料在不同水体中物化特性(团聚、沉降、溶解等)的变化,并分析了其中起主导作用的环境条件;进而开展了纳米材料与生物膜的相互作用关系,揭示了生物膜吸附纳米颗粒的主要作用机制;进一步,研究分析了被吸附的纳米颗粒物对生物膜中微生物活性可能造成的影响,探讨了其毒性影响机制。通过以上研究,以揭示纳米材料这种新型污染物在水体中的传输行为及其最终的归趋,为防治纳米污染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苗令占告诉记者,当初选择进入这一领域,并非偶然和被动。在2008年左右自然杂志首次发表了相关论文,而文章提及到现实中纳米技术兴起,纳米材料污染增多等问题,引起他的极大关注和兴趣,在一定专业基础的驱动下,便开始了这条无穷的探索之路。如同最初选择考研继续深造而非直接就业一样,每一次的决定都必经自己一番冷静思考和分析,考虑到自身性格喜欢做一些安静的事,从事科研工作或许就是最好的选择。

然而这是一份比常人想象中还要艰难的工作。前不久去西藏做项目,从林芝到日喀则一直往上奔,在海拔三千米的地方,苗令占开始产生高原反应,先是后脑勺疼,接着晚上无法安睡。但即使条件艰苦,他也坚持跟着团队在那里做了一个星期的的考察工作,期间只能靠红景天、高原安等药物来缓解疼痛。往往伴随科研工作的还有熬夜做实验。很多实验只要一开始就不能停下,需要连续监测并进行操作。以前为了写关于纳米材料对生物膜毒性研究的论文,苗令占连续四十个小时没有睡觉,一直在实验室里坚持工作,完成了论文最关键的部分。
  对于自己曾付出过的种种,他则认为理所应当并且心甘情愿。“不管做什么都要有付出,既然我选择了这个,即使撑不下去也得撑。”他还提到,由于自己对科研本身就很感兴趣,所以当把发现的东西拿去实践并能证明,是一件很享受的事。  
科研的道路上总是避免不了失败。去年年初,在做纳米材料本身的水体环境行为研究时,实验过程都很顺利,但结果却不尽人意。苗令占也开始对自己产生了自我怀疑,心里落差极大。但一向善于自我调节的他在失望过后紧接着进行了自我反思,为什么信心满满的论文却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冷静思考下他发现自己对纳米材料这种污染物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全面,思路还不够开阔,一直纠结在纳米材料个体上面,没有综合考虑水环境中其他物质或污染物的相互关系,从而没办法更好地呈现论文的创新点。通过慢慢思考,然后咨询老师,这方面知识的欠缺也就慢慢加强了。他感叹道:“如果当时放弃了,那谁也救不了自己”。  
  无论正在经历着什么挫折,苗令占都会调节好心态继续整装待发,为了不使自己脱离向上的轨迹,他还专门制定“今天不能做的十件喜欢的事”清单,目的就是加强自我控制,不要为了偷懒和贪玩而误事。
  谈到自己目前所收获的丰硕成果,苗令占认为最应该感谢的莫过于老师。在他心中,老师不仅是学业知识的领航者,更是激励自己不断前行的指路人。课题组的王超院士和王沛芳老师提供过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和指导,除此之外,当自己交材料给老师修改时,总能在最快的时间里得到有着密密麻麻批注的回应,这也让自己深深感受到了王老师对学生的重视。  
  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次做完实验已经12点多的时候,指导老师侯俊突然给他发了一条QQ消息,让他赶紧看自己刚刚分享很有意思的一篇文献。当时苗令占十分惊讶,没想到老师大半夜了都还在搞学术,比作为学生的他更要勤奋认真。敬佩之情油然而起,后来很多次,他都和侯老师因为学术问题在线上讨论到凌晨一两点,收获颇丰的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对于科研认真负责的态度。
 “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是苗令占一直以来的人生信条。起初,他喜欢“越努力越幸运”这句话,经过不断的磨练后他明白,无论做什么,都应该对于过程全力以赴,对于结果坦然面对。最重要的,还是做好当下。
  当被问及目前为止最骄傲的科研成果是什么的时候,苗令占浅笑着回答记者:应该是下一个研究成果。
  优秀,还将继续。
  

学习:做好规划,踏实而行
  从十八岁刚入河海时的懵懂到二十八岁时的硕果累累,这十年里的磨练给了他一个作为“过来人”讲话的身份。成功的模式不可以被复制,但心得体会却可以交流学习。“我不愿自己走过的弯路让学弟学妹们再去走。作为师兄我有义务去引导他们”,他也将此付诸于行动。
  在学弟尤国祥的眼中,苗令占学长是一位品学兼优,德行兼备的有为青年,在其刚入学之际带着他一起做实验,教会他很多实验操作和查找阅读文献的技能,可以称作是研究生涯的“领路人”。平日里也和大家打成一片,无论在科研还是生活中都会很热情地帮助他人,为人也友善幽默,没有一点架子,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苗哥”。  
  在课题组里,老师评价他是“问题最多,想法也最多的学生。”他也向我们表示自己刚开始看文献时速度很慢,也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于是便跑去把课题组里的老师几乎都问了一遍。老师除了提供部分指导以外,最爱说的一句话便是“你去看文献”。直到后来他才理解,老师能做的就是给你提供一个大方向,一个科研平台,具体修行还得靠个人。亲身感触过后,他对学弟学妹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多看文献,去尝试理解他们的写作思路、想法和文章构建。和别人进行横向比较,具体原因再纵向比较。
  写论文除了看文献以外,还需要时刻创新,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在你边做、边读、边写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多问自己问题,因为老师告诉你的是一个大方向,文献里面告诉你的是他的想法,那么你自己在读到这些东西的时候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旁人的引领和积累,都是为了自己最终的创造和突破。但首先只有多读多听多看,才会有想法和以后的研究方向。  
  很多人在刚开始的时候都会处于很长时间的迷茫状态,苗令占建议学弟学妹们首先要想明白自己现阶段应该要做什么、想做什么。身边接触的人有很多,在扩大朋友圈的同时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不能懵懵懂懂地就过去了,提前设置一个规划和想法,对自己负责任。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十年科研路,他一直在路上,并不断心系他人,只不过是想让后来的人比自己走得更轻松一点。

生活:温暖于此,眷恋于此
  和很多人印象里一心学习不闻窗外事的博士不同,生活中的苗令占从初中开始就十分热爱球类运动,个子一米八九的他还担任了环境学院篮球队队长。对于他而言,打篮球是减压的重要方式,刚打完球时就是最好的状态,运动仿佛将所有负能量驱散。除此之外,阅读历史类和经济类等非专业领域的书籍也是其休闲放松的方式之一,曾经还买过一整套的《货币战争》放在床头以供睡前翻阅。他也笑称自己是半个“吃货”,常跑到南京的大街小巷寻觅美食。  
  在这些年的学习亦或生活中,朋友们的陪伴是他心底久藏的感动。一起做着喜欢的科研,一起相约秋游、相约户外烧烤,平时的相处让他感受到了来自大家庭般的温暖,也构成了他对河海深厚感情的一部分。
  当被问到对幸福的定义时,他的脸上开始洋溢着满足,眼神也清澈起来:“幸福就是身边一直有一位你懂她,她懂你,然后又有说不尽的话,听不烦的话的人。”而苗博士口中的这个人,正是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女朋友,对方曾获得过河海大学最靓女博士称号,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子。谈到生命中很重要的她时,苗博士的言语中无不透露着喜悦与激动,两个人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方面都有很多共同语言,一直以来互相鼓励,互相支持。这是修来的缘分,他也一直珍藏于心。  
  从一个青涩的男孩逐渐成长蜕变到如今的成熟稳重,从当初的无所事事到现在认真搞科研,苗令占为此很感谢给他带来太多改变的河海。当有出国留学的机会摆在面前时,他依旧义无反顾地选择留下。用他的八字箴言来解释:“我爱河海,河海爱我”。学习先进方法和技术动力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为河海水环境专业的发展做贡献,那是他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那以后还有什么规划?”记者问道。“希望能够把工作稳定下来,在南京可以安家落户。我喜欢搞科研,所以我也会继续在科研这条路上走下去。也希望能够留在河海。十年了,感情太深,我已经不想走了。”
  文字:小海螺记者团 尹瑞琴、李雁玲
  图片:苗令占、朱昊
  编辑:小海螺记者团 刘晓燕



2017/10/7 15:24:11

发声国际前沿并轨齐驱  
  “多见者博,多闻者智”,科研不是闭门造车,而是需要时刻保持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和拥有全局性的国际化视野。
  刘硕一直活跃在国际超材料学术前沿领域,先后在11次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他最新的研究成果。其中先后连续两年被国际著名电磁学术会议META 2015和MTTs-NEMO 2016邀请做大会特邀报告,所报告的内容引起了在会人员的广泛兴趣,并得到了同行的正面评价。他还完成了近30篇来自国际一流期刊稿件的审稿工作,这使得他可在第一时间了解同行的研究热点,拓宽视野。
  在国际科学前沿发声,保持并轨齐驱,展示东南大学的学术成果和东南大学的学子风采是刘硕一直追求并为之努力践行的。
  他关于编码超表面的一系列工作因其开创性被美国光学学会《Optics &Photonics News》遴选为2016年全球光学领域最重要的30个系列工作之一(Optics in 2016),在过去5年里,仅有5篇大陆的工作入选,这也是东南大学首次以第一作者单位获得该奖项。超表面信息熵被中国科学院《NationalScience Review》(IF=8.0)主编遴选为ResearchHighlight。


感谢师恩润泽青春  
  师恩润泽刘硕的青春生涯,他最想要感谢的人就是导师崔铁军。他说崔老师不仅给予他科研学术上的悉心指导,也是他人生指南上的方向标。
  刚开始读研的刘硕,并没有像现在这样雷厉风行,也是个轻度“懒癌”患者,写论文经常一拖再拖。记得第一篇论文花了将近两个月写好发给崔老师,由于文章有20页,本觉得崔老师工作繁忙,至少要看半个月,可是不到一周便收到了崔老师的改回邮件,打开一看,通篇都是密密麻麻的红色修改和批注,不仅每句都做了修改,全文结构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就连标点符号都没漏掉,这是他第一次被崔老师一丝不苟、雷厉风行的态度所深深感染。

  刘硕说崔老师每天都工作到凌晨一两点,有很多次在凌晨1点左右会收到崔老师的邮件,回复后,崔老师竟然秒回,与崔老师往来邮件,犹如QQ聊天一般。不止一次早上起来打开手机后,发现邮箱里蹦出好几个崔老师七点多的未读邮件。刘硕笑着说道:“我每天睡的比崔老师早,起的比崔老师晚,真的感觉很‘惭愧’”。后来他逐渐适应了崔老师这种快节奏“科研生活”,养成了当天计划当天执行的**惯,这也是他博士期间能发表多篇文章的原因之一。
  崔老师的严谨细致、百折不挠的工作态度和气度不凡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刘硕,并使他终身受用,他很感谢有崔铁军老师这样的导师,使他不断追求卓越崭新的自己。


愿我们一起拥有自己的量子跃迁

谈起未来,刘硕希望能够再出国深造,进行博士后研究,拓宽学术视野,提升科研水平。回国后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一员,像自己的导师一样也能够拥有和培育自己的团队,不辜负导师的期望,在电磁领域取得一番成就,做出更多的原创性成果,为母校争光,为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做出一份贡献。

在对刘硕采访的最后,深感到人生需要坚持不懈的攀登,才终能享受“咫尺既是顶峰”的成就感。而刘硕在对广大学弟学妹的寄语中却更想用到他所熟悉的“量子跃迁”原理。快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吧~
科学研究并不是工厂加工产品,工作一天就有一天的收成,科研的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并不能保证你努力就会马上看到结果,因此我觉得科研很像一个量子态的过程,连续付出的努力并不会带来连续的成果产出,只有当努力积累到一定量时,你才会像原子中的电子一样,发生量子跃迁,从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

所以很多时候当自己没有成功时,可能并不是因为路没有走对,只是因为你离跃迁还差那么一点能量、一点努力,要坚持下去,就会发现惊喜,甚至取得的成就会超过你本来所预期的。
衷心希望刘硕和越来越多在科研道路上砥砺前行的东大青年们能够坚持不懈,实现自己的量子跃迁,到那时你会发现,无数山峰翻越过后,咫尺既是顶峰。 采访撰文:叶菁、刘硕
图:刘硕 责任编辑:刘腊月、叶菁



2017/10/7 17:43:25

厉害了我的海


Powered by ZuoJu X5.0
Processed in 0.0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