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欢迎各位小鲜肉来我地学院!
这里有萌萌哒的学姐,也有高冷美艳的学姐,这里有阳光帅气的学长,也有逗比欢乐的学长,总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我们做不到!
欢迎加入河海大学15级地学院新生群107200756
langzihuke
2018/3/6 10:55:14
欢迎各位小鲜肉,这里有最善良最可爱最迷人的学长学姐保证给你最动心最独特的体验
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学校根据国家需求和学科自身发展规律,于2009年10月,由原土木工程学院的地球科学与工程系、测绘工程系、水文水资源学院的地理信息科学系,以及河海大学科学研究院的同位素水文研究所组建而成。
学院下设地质科学与工程、测量科学与工程、地理信息科学等3个系,工程地质与灾害、水文地质与环境、同位素水文、测绘工程、遥感与空间信息、地理信息科学与工程等6个研究所和地质工程、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等3个实验室。拥有南京湖山、广东惠州、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等多个教学实习基地,并设有江苏省测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水利建设“3S”技术应用联合实验室(与香港理工大学共建)。
据官网资料显示,学院有教职工109名,研究生400余名,本科生700余名。教授21名,副教授34名。学院各专业为中国水利水电、土木、交通等行业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中长江学者2名,地质大师2名,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sunfans_80
2018/3/7 4:49:31
学院立足于解决水利水电、交通、能源、城建等行业中的重大工程问题开展研究工作,先后参与了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等十多个国家重大水电工程项目的建设,承担了江阴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二桥和三桥、润扬长江大桥、苏通长江大桥、泰州长江大桥、沪宁高速公路、南京地铁等国家重大交通工程的重要项目。
学院承担科研项目120余项,获国家级和部省级科研成果奖50余项,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核心刊物论文7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30余篇,教材及著作40余部。
地质科学与工程系,测绘科学与工程系,地理信息科学系,工程地质与灾害研究所
水文地质与环境研究所,同位素水文研究所,测绘工程研究所,遥感与空间信息研究所
地理信息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地质工程实验室,测绘工程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实验室
河海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系前身为1984年创立的工程勘测系。自1978年招收原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30多年来,为我国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在水利水电、土木、交通、矿山等行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地质科学与工程系设地质工程本科专业,每年招收约100名本科生;设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下设地质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下水科学与工程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每年招收40余名硕士研究生和约15名博士研究生;另设有地质工程工程硕士培养领域。拥有南京湖山、广东惠州、句容抽水蓄能电站、黄河小浪底、长江三峡等多个教学实习基地。地质工程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地质工程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为江苏省优势学科。科研平台有大型工程地基基础稳定性与安全监控江苏省工程中心、江苏省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教育部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研究分中心,这些基地具备雄厚的研究基地和竞争实力,为本学科提供可科技创新平台。
地质科学与工程系设有工程地质与灾害研究所、水文地质与环境研究所、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地质工程实验室;中国水利学会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委会挂靠本系。现有教职工35名,其中教授11名(其中博士生导师9名),副教授、高级工程师13名,讲师11名,梯队建设合理。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65%,中青年教师人数占教师总人数95%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达94%。校外兼职教师8人,其中国外兼职博导2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利用“211工程”、省重点学科之专项经费以及自筹经费向国内外厂家购买了若干专业仪器,设备齐全、仪器精良,为提高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条件。
地质科学与工程系学术气氛浓厚,以多种形式同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经常性的交流与合作关系。我系立足于解决水利水电、交通、能源、城建等行业中的重大地质工程问题开展研究工作,在工程岩体稳定性、地质体安全监控与防治对策、工程地下水理论与应用、地质工程探测新技术、地质灾害评价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主要特色研究方向,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近年来,每年承担科研经费达1500万以上,其中一半以上为基金项目或纵向攻关项目,主要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利部公益性项目等。参与的重大
工程有长江三峡工程、二滩工程、溪洛渡工程、小浪底工程、观音岩工程、白鹤滩工程、隔河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水利水电工程,南京市地铁、江阴长江公路大桥、润扬长江公路大桥、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和泰州长江公路大桥地基基础安全监控等项目。先后有20多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800多篇,出版专著及教材30余部。
地质工程专业以地质学理论、力学理论为基础,培养系统掌握工程地质,岩土钻掘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能适应21世纪工程建设发展需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爱岗敬业,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地质工程专业学生在学习数理化、外语、计算机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岩土钻掘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资源勘察、工程勘察、工程管理、岩土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基本能力及其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开发的初步能力。能在地质工程设计、地下资源勘探、工程地质勘察、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评价、岩土工程施工与管理等单位从事各类资源勘察与评价、管理及工程勘察、岩土工程设计与施工、管理与监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地质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服务于地质、石油、煤炭、冶金、建材、能源、道路、矿山、化工、交通、水电、市政建设、国防、地质环境保护等十多个领域,以及人类在上天、入地、下海、登极伟大计划的科学探索与实践。目前,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以及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如南水北调工程、能源开发工程、核能利用与核废料处置等都离不开地质工程。因此,地质工程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地质环境保护中必将发挥更加重要作用。
本校测绘专业的历史可追溯到创建于1915年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是全国最早设置测绘专业的高等学校之一。测绘科学与工程系现设有“测绘工程”本科专业,测绘学科设有“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博士点,“测绘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等硕士点,以及“工程硕士”培养领域,招收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2004、2008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测绘学科综合实力排名中,本校测绘学科均名列前茅。多层次的教学科研领域,逐渐形成了精密工程测量理论及技术、变形监测与安全监控、卫星定位及组合导航、摄影测量理论与技术、遥感及图像处理、“3S”技术及其应用、地理信息科学与系统工程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特别在精密工程测量、大型建筑物安全监控、数字摄影测量及虚拟现实技术、城市遥感、空间定位技术与应用、“3S”集成技术、专题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实力和自己的特色,成为培养测绘类高级人才的基地。本专业毕业生历来供不应求,本科生供需比超过1:10。
测绘学科按研究所、系等组织运行。现设置有测绘科学与工程系、遥感与空间信息工程研究所、测绘工程研究所、测绘工程实验室、水利建设“3S”技术应用联合实验室(与香港理工大学共建)、卫星及空间信息应用研究所等。现有教学及科研人员40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及高级实验师1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7人。
近年来河海测绘学科充分发挥各种资源优势,积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优异成绩。先后参与了三峡、小浪底、小湾等十多个国家重大水电工程项目的建设,承担了江阴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二桥、三桥和四桥、润扬长江大桥、苏通长江大桥、泰州长江大桥、沪宁高速公路、南京地铁等国家重大交通工程项目的测量中心工作。近五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4项,部省级基金及科技支撑项目11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2项,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14项,科研经费超过5200万。河海测绘科学以服务水利和“长三角”地方经济建设为特色,正处于快速发展之中。
专业特色
◆高标准的办学目标
培养具备地面测量、海洋测量、空间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以及地图编制等方面知识和能力,能在国家基础测绘建设、城市和工程建设、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环境保护与防灾减灾、海陆空运载工具导航与管理、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开发等领域,从事研究、生产、管理、教学工作的高素质宽口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近五十年的教学科研经历,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高质量优秀人才。丰富的科研生产经验、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一代代传递下来,并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发扬光大。
◆具有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知识面; 强调专业特色,兼顾“一专”与“多能”; 重视计算机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的教学; 重视实践教育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 强化创新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的培养。
本校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综合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设有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博士点,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等硕士点。本专业培养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国家基础测绘建设、城市与工程测绘、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应用,以及在环境保护与灾害预防等领域从事生产、科研、管理、教学等方面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
★毕业后主要就业单位:
近三年毕业生供需比超过1:10。毕业后可在城建、土管、房产、土木、水利、电力、交通、等部门从事研究、设计、生产、管理等工作,或在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