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北大学论坛中北论坛 → 《心籁》-器量
查看完整版本:《心籁》-器量
2016/5/13 17:58:17

器量
器量乃盛才之具。器大成大才,器小才也小。
器小才大,命多早夭;如树高根浅,必遭摧覆。
真正有器量的人,只见其器量,不见其才华;因其以天下人才华为其才华。如虚空,空空无所有,日月星辰尽在其中。
世间事业也好,弘法利生也好,端在一个人的器量与见识,非只一时热情冲动而已。如燃柴,大木渐燃而持久,蓬草顿旺而立熄。
牛蹄之水不可望大海真龙,薄冰岂能承万钧之重?



2016/5/13 19:09:05

任何状态下,尽量保持好心情
最好的心情是心的平静。
事情可以不成,心情不能不好。因为外事不成,心情才不能不好。因为外事不成,心情糟透了,非是智者。
事业大小、顺逆,不能说明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心情好坏、苦乐,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吉凶祸福。
事业失败了,心便沮丧,事业便成为拖曳人生的沉重石头,直把我们人生拖至苦海之底;事业虽失败,不失好心情,事业便成为托起人生的垫脚石,直把我们推向人生幸福之山顶。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保有好心情,生命更丰盛。

摘自《心籁》
作者:净宗法师





2016/5/13 22:35:56

我爱敬亭山!
有人说,她太平凡。是的!貌若不扬,神若不惊,望之也蕴,即之也温。平缓易登的山路显出她的平易近人,即使是年老体弱的人,也可以稳步轻登。人人都可以感受得到她的亲切,人人都可以与她亲近。她不显示威严以拒人,也没有险难以阻人。这样一座山,不正是我可以爱的吗?

有人说,她太小。是的!纵深不过数里,海拔只在百丈。然太深则易迷,高处不胜寒。何况若以形论,虽卧覆袤原,竖穿云表,仍然太低太小,不足为道。若以神取,则孤岭无倚,直冲宵汉;面前开阔,横吞四海。浅藏无尽之深,小含无穷之大,小又何足嫌!

有人说,她过于柔弱。是的!只见波状的起伏,没有崎岖的峥嵘。然而我正是爱着她的柔弱,那是母性坚韧的柔弱。左右蜿蜒的山脉,如同母亲修长柔美的双臂,将我环抱;中间挺拔的主峰,如同母亲厚实丰腴的胸膛,由我依偎;那潺潺不竭的流水,正如母亲甘美的乳汁,供我吮汲。敬亭山,她不正是一尊活脱脱的母亲山吗?柔以御刚,弱能胜强,然而处柔弱,化刚强,又何不美!

地质学家告诉我们,凡是山的形成,最初都是骨立峥嵘的;而后在天地间,经过不知多少万年的日月风化,才渐渐消其峥骨,现其柔姿。则“柔”乃宇宙进化的结局,“弱”是智者自处的常态,敬亭山不仅是母亲之山,也是智慧之山了。

有人说,她太朴素,没有一处娱乐设施,一点也不热闹。好啊!这更是我与她心心相印之处了。我愿她永远这般朴素,永远这般清净!她本身便是一首完美的诗,在其妙不可言的诗境里,人为的添加物只会显得庸俗不堪、大煞风景,还有何乐可言呢?在人类疯狂破坏环境的今天,近居闹市的她竟能如此独善其身,保持其完整的生态,不受污染,不被践踏,不能不说她有一种内在的神力,并拥有千千万万爱她的儿女。

有人说,以上种种都不是理由,你爱敬亭山,不过是因为住在敬亭山罢了;倘若住在别处,不也会列出种种爱那里的理由吗?是的!然斯又何怪哉!鱼居水而爱水,鸟栖林而爱林,万物皆然;独人不然,他们不爱那有恩的,只是趋那有名的,舍近而求远,喜喧以避寂。如果人人都能安其所住、爱其所在,岂非美中之美!

历数天下名山,泰山钟情于帝王,雁荡见喜于神仙;华山聚剑客,庐山汇文人;祁连惯闻马蹄,黄山每染丹青;终南多隐者,珠峰爱勇士。然而这一切,我都不是。我爱敬亭山,只有她不嫌我的平凡、卑微、无能,任何时候都以微笑的面容、伸展的双臂拥抱我;只有在她的怀中,我这举世的弃儿,才得到母爱的安慰!














2016/5/14 0:24:24

《心籁》——唯爱能补心
衣服破了,可用布补;轮胎破了,可用胶补;书画破了,可用纸补;人的心破了,必须用爱才可以修复。
由此可知,心的本质是爱。爱与爱同质,才能相合。爱能养心,恨即伤心。
旷劫轮回到如今,风霜飘零何伤心;
唯有弥陀无尽爱,复我圆满清净心。





2016/5/14 2:40:34

爱的短语
爱接近真理,达于真理。
拥有爱的人,拥有真理;明悟真理的人,懂得爱。
真爱平等,平和,平静,平淡,平常,平安。
即使我们不能给被爱的人任何现实的帮助,但至少有一颗爱心。空空的爱心,有用吗?那要看你怎么看。要感恩那让我们爱的人,他让我们保持一颗不灭的爱心。
心中无爱,如严冬屋中没有暖气。而所爱的人,就是煤,我们不过用爱火来点燃而已。如果没有所爱的人,就没有了煤。
爱无法拒绝,也不需要同意。如虚空。
物化精,精化气,气化神,神还虚,虚合道。爱是道,最虚最灵,无形无相。切忌将爱物化,虽然爱不拒物。
爱不需要太多的语言。
心,最需要的是爱。爱的交流,通畅无碍。心与心,不需要媒介。
摒弃物质,摒弃身体,摒弃语言,摒弃情绪,让心单纯。单纯的心,即是爱心。爱同质,相吸无间,单纯的心自然合一。
大爱无言,天地默而生万物。向佛诉说一千句,佛连一句也不回答,但忧伤的心却舒缓了。
阿弥陀佛,爱的宗教。以爱为宗,以爱为教。
阿弥陀佛,是爱的呼唤;念佛法门,是爱的法门。
心中有佛,世界充满爱。
弥陀的爱如虚空,我们的心能承受多少呢?不过如器具、房屋,各随其量,切割自己的一份。
是阿弥陀佛无限的爱心力量,把我们吸引到净土。
爱一个人,要把他爱到净土。
爱若能离苦,此爱有利益;爱若不离苦,此爱无利益。
愿汝能念佛,愿汝生净土;愿汝得安乐,愿汝得离苦。



2016/5/14 3:30:34

你想表达什么



2016/5/14 6:48:16

常言“对事不对人”,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凡做事总免不了与人打交道,便有所谓的“某人好打交道,某人不好打交道”这样的爱憎分别,便起烦恼,便分敌我,敌者必欲除而后快。如是不知不觉便造罪业。
如果能知道,我们打交道的真实对境并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因缘——这就是“对事不对人”。既然是这样,也就没有谁好打交道谁不好打交道。因为任何人都不能脱离因缘,不能以他个人的人情喜好随便处置,他也要顺因缘做事,不管他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因缘总是恰到好处。因缘转时,人事也转,即使原来不好打交道的人也会变得好打交道。因缘未转,就是安插你的亲信,或者直接由你个人亲自操刀也必不成,也是困难重重。
懂得因缘,世间的事有什么难的呢?
若只看到“人”便是人情,若看“因缘”便是佛法。古德说:“宁叫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作人情。”现在的人不要说天天,而是念念都是人情,没有佛法,还在嘴上高喊“我是佛弟子”。这样一点佛气也没有的佛弟子,不论在家还是出家都太多了。

摘自《心籁》
作者:净宗法师



2016/5/14 8:39:47

每个人都有阳光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恶的一面。
当我们与人交往时,一定是阳光面感应阳光面,阴暗面感应阴暗面。也就是当我们以善意的、和悦的、阳光的心招呼对方时,对方也必定用善意的、和悦的、阳光的心来回应。不管他是自动的还是被动的,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是心甘情愿的还是不心甘情愿的,是满怀真诚的还是扭捏作态的,他只要回应就必须显出和善阳光的一面,除非他回避、逃走。当有人向我们微笑时,我们反而会回应以怒骂吗?俗语说:“伸手不打笑脸人。”满怀怒气,正准备出手,一见对方笑脸,便怒火全消。
有人说某某是假善,其实不是假善,他只是不习惯于如何行善,正在艰难地模仿行善,可能他阴暗的物质更重一些,以致一时不能立即调转为阳光面。这时我们更要帮助他、肯定他,坚固他的善心善行,而不是打击、抛弃,使他立即反弹回阴暗面。
人心如球,善恶阴阳各占一半。仁人、贤人、圣人总是能将阳光面示人,并感得与他交往的人也都阳光起来。一般人善恶不定,如球有一个灵活的轴,人对我善,我以应之以善,恶应之以恶,阴阳不定。而所谓的恶人,只是他的心轴比较僵化在阴暗的一面,需要更强力地扳正。
如果对方以阴暗面对我,我则立即感知到并也戒备、提防,烦恼不快,打击、抛弃,说明我们的心力太弱,心的阳气不足,心的阳光轴、善轴、慈悲轴太不坚固;我们即是被对方度到阴暗面了,而没有把对方度到阳光面,成了输家而不是赢家,还有什么好谈的呢!
知道这些,当我们与人交往时就要:
一、发现他的阳光面,包容他的阴暗面;
二、盯住他的阳光面,以阳光的心对他;
三、定住他的阳光面,肯定他;
四、激励他的阳光面,帮助他;
五、保持他的阳光面,坚固他。
对方若愿意与我交往,则日久必受我化;若不愿与我交往,则也必不交恶,所谓逢凶化吉即在其中。
如此知人善任,不仅能尽力地发挥一个人的长处,实际上也医治了对方灵性上的缺失,而变得人格健全,阳光健康。
-------------净宗法师《心籁》





2016/5/14 9:59:00

不明觉厉。


Powered by ZuoJu X5.0
Processed in 0.0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