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天小分队实践日志之扬州~
  • 浏览:20 评论:19 人

  • 难耐第一次坐火车的兴奋,理工男小谢到处搭讪,没想到真的让他搭上了一位学长。交谈中得知,这位凤鸣学长是南京交院大二学生,学琴一载有余,系广陵派传人。这次扬州行是帮一位琴友挑选古琴。知道我们来扬州实践的事情,凤鸣非常热情的留下了联系方式,答应为我们联系琴师。安顿好后,接到凤鸣的消息。在东关街附近,他们在弹琴,七人匆匆赶到,未识琴名,先闻琴声古色古香的琴坊里面,站起来一位面容矍硕的老人,面带微笑,旁边站的正是凤鸣学长。打过招呼以后,钟老师让学长为我们弹一曲阳关三叠。这时扬州城在下小雨,青砖白瓦,朝雨浥轻尘,屋内线香的青烟袅袅升腾,将我们带到古时扬州文人雅致、多愁的日子。




    一曲听罢,凤鸣起身,钟老师微笑地坐在琴凳上,适逢一位操着广州口音的女士走到屋内询问钟老师古琴知识,大体上是焦尾琴与普通琴用木的区别,钟老师一边将琴抚出悠长声响,一边细细解答。实话说,这次访谈是意外的收获,我们问了几个问题。得知钟先生从小就向往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却苦于没有途径学习古琴。1974年,他伐下了庭前的一棵梧桐,用缝衣线自己做了第一把弹不响的琴。文革的时候,这个梦想被暂时搁置,直到1995年,偶尔看到了一本名为《如何谈好古琴》的书,里面包括了斫琴、学琴、音律等方面的知识,2003年申遗成功,他正式开始了古琴专业的古琴制作的生涯。古琴现在学的人越来越多,慕名而来的琴友也越来越多。“扬州古琴店有很多,可是我还是喜欢每次来扬州都来钟老师这里坐坐”凤鸣端起一杯茶轻抿一口。钟老师接着说道“斫琴的有很多,但是有些人一个月就出好几把琴,而我的琴有时会做上个几年,每把琴能卖到八万左右。虽然卖的不快,可是不愁销路。”说着,他笑望凤鸣“学琴到了一定的水平,再让他用那些廉价琴,用不起来。”




    谈话间,走来了两位老者,是凤鸣的师爷和师叔。师爷弹了一曲惊艳的《平沙落雁》,笑着跟我们说了,古琴曲千变万化,一曲《平沙落雁》有七十四种曲谱,跟中国文化是一样的,多元而包容。话风一转“学琴斫琴三有——有缘、有闲、有钱 ”我们会心一笑,扬州又何尝不是这样,古时候的十年扬州梦,吴侬软语和纸醉金迷齐飞,现在的扬州,温温柔柔,清高而经世,扬州气质。




    哇哦,学姐学长们,好羡慕你们啊,我一直特别喜欢古琴,看完这篇文章让我更想上河海大学了呢